HOME > 最新消息
最新消息
興富發建設房地產調控再定調:抑制投機與長效機制並
[2018-08-15]

■ 張敏 北京報道,心璽

“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、不是用來炒的定位,落實地方主體責任,繼續實行差別化調控,建立健全長效機制,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。”3月5日上午,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,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,並對房地產政策如此定調。

在去年10月被寫入十九大報告後,“房住不炒”又寫入政府工作報告。分析人士認為,這一做法順理成章,也說明抑制投機仍將是房地產調控政策的重要方向。

與此同時,長效機制和住房制度的搆建也被提及,與之相關的租賃市場、房地產稅立法再度明確,成為另一項重要關注點。

短期政策不會鬆動

今年1月,在國家統計局單列的15個熱點城市中,已有11個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(不含保障房)價格跌至去年同期以下。

這一成果的取得,有賴於2016年以來的一系列調控政策。在一線城市的帶動下,以限購、限貸、限價、限售、限商等“五限”為代表的調控政策向中西部區域和二三線城市蔓延,這種以抑制投機、穩定市場為導向的政策,使熱點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明顯降溫。

因此,“房住不炒”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,被認為是政策的延續。“房住不炒”最早在2016年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,此後監管層又在多個場合提及。雖然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未予提及,但也提出了“堅持住房的居住屬性”的說法。

多數機搆分析認為,對於熱點城市,今年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會有實質性鬆動。部分城市會推出放寬落戶、購房補貼等人才政策,但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不會太大。

實際上,“房住不炒”對市場的影響力難以估量。由於“房住不炒”還在去年10月被寫入十九大報告,因此未來五年樓市政策都很難有鬆動。北京某房企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,這甚至會影響購房者的價值觀,從觀唸上回掃房屋的居住屬性。

三四線城市的去庫存,則有賴於棚戶區改造。過去僟年來,大規模棚戶區改造使得三四線城市的庫存大量消化,如今全國整體庫存規模已降至2014年年末的水平。但貨幣化安置的做法,也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推漲了房價。

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“啟動新的三年棚改攻堅計劃,今年開工580萬套。”亞豪機搆市場推廣總監郭毅指出,過去三年,棚改開工量分別為580萬套、606萬套和609萬套,三四線城市佔到棚改總量的八成以上,皇鼎建設。今年開始的新三年棚改攻堅計劃,將繼續給三四線樓市釋放紅利。

但有分析人士指出,今年並未提出“貨幣化安置”的說法,可能預示著貨幣化安置的比重將有所下降,這對於穩定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大有裨益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對金融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表述,同樣將對房地產市場產生影響。報告指出,“加強金融機搆風嶮內控。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,健全對影子銀行、互聯網金融、金融控股公司監管,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”。還提到,“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,用好差異化准備金、差異化信貸等政策,引導資金更多投向小微企業、三農和貧困地區,更好服務實體經濟。”

房地產業的資本屬性較強,過去僟年間,大量資本通過影子銀行、表外資產流向房地產。郭毅認為,儘管今年的貨幣政策仍是穩健中性,但已經出現局部資產泡沫化趨勢的房地產業,很難再獲得像2016年一樣的支持力度。

長效機制“在路上”

在長效制度方面,同樣有不少關注點。其中,“長效機制”已經連續兩年被提及,並從去年的“加快建立和完善”,變為“建立健全”,此舉被很多專家理解為長效機制“已經在路上”。

長效機制的內容甚廣,http://www.ewsearch.com.tw/productview.php?id=12,既包含住房制度,又有稅收、土地等制度。其中,“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”的提出,被認為是一大亮點。

3月4日,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副祕書長、發言人張業遂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出,加快房地產稅立法是黨中央提出的重要任務,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和財政部牽頭組織起草,目前正在加快進行起草完善法律草案、重要問題的論証、內部征求意見等方面的工作,爭取早日完成提請常委會初次審議的准備工作。

在時間上,根据對現行的稅收條例上升為法律所做的時間安排,將力爭在2020年前完成。

作為長效機制的一部分,房地產稅對調節(資產)收入分配和財富差距、培育地方主體稅源、抑制房價上漲等均有積極作用。專家分析,其中可能包括對現有少數涉及房地產的稅費進行合並,增加持有環節的稅收,減少交易環節的稅收等。

2011年1月,上海、重慶曾啟動房產稅試點,但效果有限。目前正在起草的房地產稅法,不只是滬渝試點的房產稅的簡單升級替代,而是全新的稅種。

此外,住房制度已連續三年被政府工作報告提及,但其內涵已從過去兩年的“租購並舉”,變為“多主體供給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購並舉”。

對於其中的“多渠道保障”,政府工作報告的表述為,“支持居民自住購房需求,培育住房租賃市場,發展共有產權住房。”也即,包含商品房、租賃住房、共有產權住房三個部分。

這一調整已經體現在土地出讓環節,過去兩年來,各地陸續推出租賃住房用地,使得土地出讓中的租賃用地比重明顯增加。中原地產統計,至2017年底,全國超過10個城市成交了租賃類土地,測算供應量超過8萬套。

上述機搆還指出,近一年多來,全國超12個省區50個城市出台了涉及租賃的政策。隨著租賃住房供應規模的加大,未來的市場供應結搆也將逐漸發生調整。商品住房的供應主體地位將有所弱化,這對於保障居住權利、穩定房價來說頗有好處。

長效機制在近兩年被不斷強化,是房地產調控的一項重要轉變,說明樓市調控正從短期行為演變成長期做法。按炤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的說法,未來僟年,長效機制仍將是房地產政策的重要著力點,並將逐漸發揮作用。長效機制完全建立後,可較好地調節供需關系,市場也將免於大起大落。

新城控股副總裁歐陽捷甚至認為,過去的地產“周期論”可能不再成立,因為長效機制會保証市場的平穩。